2012年12月21日 星期五
2012年12月12日 星期三
《波光幻彩》
克羅埃西亞十六湖國家公園,一個個相連的湖泊,交織出豐富多變的水中樣貌,蓊鬱的林木、蔭涼的步道、纖柔的水草、優游的魚群……,都是吸引我緩步前行、凝目觀賞的誘因,此番一路自亞得里亞海東岸南行,看過許多漁村小鎮,逛過許多沿岸海港,讚頌過巴爾幹半島上許多迷人水域,但,即使是現在問我,我仍然要說:Plictiv Lake普利迪克湖的波光幻彩,令我永難忘懷!
這廣闊湖泊,湖底樣貌複雜多變,有的深不見底、有的卵石磊磊、有的枯枝橫陳、有的腐葉層疊,陽光灑落湖面,穿透湖水折射出金亮燦爍、曲折躍動的光芒,像無數扭動身軀的變形蟲,不斷變動身形,閃爍顫動著輝光,我稍微偏右點、站左些、腳墊高、腰彎低,都能看到不同的光影幻象,在碧綠、深褐的湖底色澤襯托之下,顯得瑰麗又神奇~~~。
2012年12月8日 星期六
《波光瀲灩》
克羅埃西亞十六湖國家公園
普利迪克湖國家公園,位於薩格勒布Zagreb南方約110公里,有十六個大小湖泊及92處瀑布,又稱十六湖國家公園,是克羅埃西亞最受歡迎的避暑勝地,景色清幽,樣貌豐富,每年約有80萬觀光客造訪,1949年克國指定為國家公園,1979年被登錄於UNESCO世界自然遺產名單中,是世上極為重要的湖群公園。
我選擇園區規劃的4~6小時的行程,自在的遊逛一圈,沿湖畔、走步道、賞水草、觀游魚,呼吸清新的空氣,享受拂面的微風,放慢步伐,欣賞湖面接續不斷的波波漣漪。
但見凹凸起伏的水波,明暗相間的紋路,形成一道道複雜多變的曲線,深暗處夾雜著鮮明的折射光亮,明亮處潛藏著幽微的凹陷陰影;由近而遠,從寬變窄,自湖畔此端綿延到彼岸,微風吹拂,輕輕晃動,我也不自禁的隨波款擺,而覺輕盈飄忽……。
2012年11月25日 星期日
《難解情鎖》
斯洛維尼亞首都盧布爾雅那的Ljubljanica河的橋上
2012年仲夏,我在斯洛維尼亞首都Ljubljana盧布爾雅那的Ljubljanica河往市集的的橋上,看到菱格網狀的柵欄上,掛著五顏六色、大大小小的鎖頭,好奇的走進細看,鎖頭上,有的用奇異筆寫著名字、有的直接將姓名鐫刻上去,有的在兩人名字中間緊緊夾著一顆心,有人在鎖上綁著紅綵帶,有人在鎖上綴滿細膩的心,有人用一顆鮮紅的心牢牢綁在鑰匙上………,這些熱戀中的紅塵男女,藉著各式各樣有形的鎖,宣示將兩人的心鎖在一起。
海難枯、石難爛,人心卻更是難測,就像這些情鎖,掛在這裡日曬雨淋,有些已褪色變舊、有些已蒙塵鏽蝕,但,為無數來此掛鎖拍照的情侶做見證的盧布爾雅那河啊﹗可知這些出雙入對、濃情蜜意的愛侶,在經年累月、柴米油鹽的磨鍊之後,深情是否也像橋下奔流不停的河水般,一去不復返呢?
河水幽幽、逕自奔流,不言不語、也不理我的滿腹疑惑。
2012年11月11日 星期日
《靜待出航》
克羅埃西亞Zadar北方18 公里的小鎮—Nin
僅有四千多人口的小鎮—Nin,屬於克羅埃西亞Zadar
County,位於Zadar的北方18 公里,亞得里亞海右岸的潟湖中,是個產鹽的漁村小鎮,也是個遠離塵囂、未受工業汙染的純樸小鎮。
從Zadar搭車到此約40分鐘,下車後,過橋往古城的方向走,岸邊就停泊著許多小船,船身如截半的月桃葉,兩側優美的弓形弧度,總能吸引我的佇足凝望,這些漆成淡綠、淺藍、亮白色澤的小船,在湛藍的海面上,加上幽深倒影的烘托,更顯醒目引人。
雙槳橫放、纜繩輕繫,隨波晃動的扁舟,就像在宣告「休息中,勿擾清靜」,此刻是停航休養生息的時刻;君不見,微微上翹的船首,向著寬闊的海面,彷彿宣告著,待歇息夠了,加滿油,主人雙槳一划,我就像搭在弦上的箭般,蓄滿張力,航向無際的海洋~~~。
2012年11月10日 星期六
《山村民宅》
阿爾巴尼亞北部的Thethi鎮
阿爾巴尼亞北部,距離Shkodra四小時車程的Thethi鎮,位居Albanians
Alps深山裡,900公尺高的山谷,居民過著夏季上山耕作,冬季下山避寒的遷徙生活,在5~9月間,清新的空氣,幽靜寧謐的景致,吸引著許多外國觀光客的探訪。
此地傳統民宅,多半以石塊砌牆,木片覆頂,倒V字形屋頂兩側,斜切成三角形做為煙囪出口,長方形的門窗,框著淺灰的窗櫺;廚房、餐廳在一樓,二樓為臥室房間,屋旁蓋間小屋當牛舍或豢養牲畜,或再加蓋間儲藏室,擺放農具或存糧,舊式住家廁所蓋在屋外,用後勺水沖洗,新蓋住居則設有抽水馬桶、蓮蓬頭的方便設備。
多數家庭會在屋旁空地,插幾根木樁,把收成的豆莢掛成長串,要烹煮時就在屋前葡萄藤下,剝豆聊天話家常,儼然一幅「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的悠閒無爭圖。
2012年11月9日 星期五
《幽居深山》
阿爾巴尼亞北部深山裡的Thethi鎮
八月上旬,我自阿爾巴尼亞北部大城Shkodra,搭乘九人座的休旅車,經四個多小時在Albanians Alps谷深路窄、山勢陡峭的深山裡,翻山越嶺,一路顛躓的抵達Thethi
National Park裡的Thethi鎮,民宿主人帶我們回投宿的民宅,放下行囊、填飽肚皮之後,就隨意溜達,欲一睹這深山僻靜村落的真面貌。
在山城這兩天,都是多雲有雨偶放晴的天氣,才走出鎮外,沿著河邊慢步漫遊,凝望清溪流水、駐足拍照,順便為下學期的攝影單元,儲備些許教材範例,頃刻,即見烏雲盤聚上空,雷聲悶響,一聲近似一聲,快步折返,尚未回到村裡,豆大的雨點已降下,於是就近躲進民宿主人經營的小小咖啡shop,店裡僅一桌兩櫈,一個簡單的冰箱和置物櫃,幾瓶飲料和幾包餅乾而已;我買罐飲料,好整以暇的拿出筆記,端坐桌前寫下這段旅程的際遇。
天色漸暗、雨勢漸歇,在一燈煢煢之下,孤身獨坐小店裡,品味異國深山村落寧靜的氛圍,感受作客異鄉的漂泊感,可~~心中卻是出奇的平和沉穩。
2012年10月27日 星期六
2012年10月26日 星期五
《渤興秀色》
斯洛維尼亞西北部的渤興湖Lake Bohinj
斯洛維尼亞西北部,距離布列德湖30公里的渤興湖Lake
Bohinj,被山勢雄偉的特里格拉夫國家公園Triglavski narodni park所圍繞,此湖面積是布列德湖Lake Bled的三倍大,湖水清澈、景致秀麗,夏季游泳、釣魚,冬季滑雪、健行,是最受斯國人歡迎的尋幽訪勝之地。
初夏,我沿著湖岸繞行一大段,除了天光水色引人入勝之外,最吸引我的就屬湖畔的舟船了,上圖纜繩緊緊繫在長木條泊船處,就像箭在弦上、滿蓄張力的兩張彎弓組合成的木船,無論哪個角度觀看,船身兩側都是極為完美優雅的弧度。
再向西行,岸邊樹下,有個黑色鐵架,架子上倒掛著六、七艘Kayak,紅橙黃的色澤,襯得深綠的湖水,既幽靜又柔美;復向西行,又見綠蔭湖畔,側身傾覆著三艘獨木舟,洋紅、翠綠、鮮黃的色彩,像三瓣雅緻的花瓣,點綴在素淨的沙石灘上,更將這碧綠湖畔,妝點得鮮活多采。
2012年10月25日 星期四
《布列德湖》
斯洛維尼亞西北部的布列德湖Lake Bled
斯洛維尼亞西北部,阿爾卑斯山南邊,距離首都盧布爾雅納一個多小時車程的布列德湖Lake Bled,是由冰河消退後所形成的湖泊,海拔475公尺、長2120公尺、寬1380公尺,快步繞湖一周,約需二個小時,若放慢腳步賞景、拍照,大約要四個多小時,此湖是斯國最受歡迎的度假勝地。
湖中狀如淚滴般的布列德島Bled
Island上,高聳的鐘樓&教堂Church of Assumption,典雅秀麗,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國的遊客,湖畔有數個傳統木造手撐船Plenta的據點,以上好原木打造的船身,前尖後平,有如截半的紡錘形,兩側微凸、弧度優美,上面拱成彎月狀,覆蓋著或紅、或藍、或白的帆布,既可遮陽亦可避雨,船家在船尾手撐木槳緩緩划動,遊客坐在兩側船舷,有如置身畫舫中,細細品味這~~美如仙境般的布列德湖夏天景緻。
2012年10月10日 星期三
《澄澈清明》
阿爾巴尼亞北部的 Thethi National Park 國家公園
距離阿爾巴尼亞北部大城Shkoder四個多小時車程的Thethi,是個位於Thethi 國家公園裡的深山小村莊,多數居民夏季(5~9月)住在山上,冬季(10~4月)遷移到山下Shkoder避寒,過著類似遊牧民族般的生活型態。
依山傍水景致絕佳的村落,四周高山環繞,Shales.E River從山上順勢而下,流經村莊外緣,淙淙水聲引領著初來乍到的我,逆流上溯到人跡罕見的溪谷去追根探源。時值夏季枯水期,水位低淺,卻澄澈清明,滑過巨石磊磊的河床,未受汙染、沒有雜質,閃爍著熠耀的光暈;我望著純淨無瑕的流水,潺湲不歇的向下奔逝,腦海裡想的卻是:飽受工業廢水污染,幾被摧殘殆斃的大漢溪、濁水溪,可有再現澄澈的一天?
2012年9月20日 星期四
2012年9月9日 星期日
2012年7月13日 星期五
《船泊淺灘》
緬甸東烏村外、伊洛瓦底江畔的小舢舨
這些停泊在東烏村外、伊洛瓦底江畔的小舢舨,肚腹微凸、前尖後翹,船尾還裝了個小型馬達,以省船夫手搖腳划的工夫,船首妝點著兩朵清新的鮮花,用明亮的花布包覆,以祈求出航平安順遂,滿載魚貨歸航。
灘淺泊不了大船,小舟卻可任意停靠,插隻粗壯的竹竿,纜繩一繫,隨處都是港灣,我反而羨慕這樣的隨意自在;豪華郵輪裡的舞廳、pub、賭場,吸引不了我的駐足,這樣幾片木板組成的簡陋小船,卻讓我印象深刻。
簡單的人喜歡單純的東西,太多的附加項目,容易讓人忽略物品的本質,但願我像這艘小小舢舨一般,載人、運貨悠遊河海中,能機動任意飄泊,遊賞世間山海川河,閱覽各地風土民情,即感快意逍遙、無憾此生。
2012年6月20日 星期三
《東烏民居》
緬甸中部偏南內陸山村小鎮的東烏村
正月三十這天,我們才從Bagan搭了夜巴,一路南行直抵Yangon,到達仰光時,天仍漆黑,但車站已有不少人了,問了好多個當地人,拉著行李轉來轉去,終於找到去TaungOo的巴士站,搭上清晨5:30的第一班車,迂迴崎嶇的山路,走了將近7小時,才到東烏。
位處緬甸中部偏南內陸山村小鎮的東烏,除了來此參加大象營的遊客外,很少外國旅客至此,還保有非常純樸的民風,和原有的特色,當地民宅多半是竹編壁面,有些直接以棕梠葉捆紮成壁,少數講究一點的木板牆刻上花紋裝飾,屋頂以稻桿、棕簑紮密或波浪板覆蓋成斜頂,底層挑高,一方面防雨季淹水及地面泥濘,一方面方便飼養的家禽家畜走動並躲雨,廁所多在不遠處的樹蔭下,另蓋一間小間的茅房,邊邊放一桶水,上完瓢水沖淨,大多住家是沒有廚房的,炊煮就在屋外樹下擺幾個磚塊或石頭堆個炕,鍋具放上去,以材火或煤球燒火,將陋就簡的煮過一餐又一餐。
遠離車馬喧囂的村莊,寧靜而祥和,晨光爍亮卻溫煦,身處其中不免想像,自己曲身挑菜洗衣、雞犬身旁繞,沒有電話、電腦、家電用品的生活~~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