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日 星期六

《戰爭印記》

                            
       
        上月1920日烏克蘭20萬人走上街頭抗議政府通過集會遊行新法群眾與警方爆發嚴重衝突,火燒警車、丟擲石塊與自製炸彈引起維安警察的鎮壓造成一百多名烏克蘭人民死亡,2,000多人受傷,更導致親俄派與親歐派嚴重的對立
        二月初波士尼亞因失業與貧窮問題爆發自1992-95年內戰結束、岱頓協議簽定,最嚴重的抗議衝突事件,在東北部的Tuzla和首都Sarajevo的抗爭中,也造成一百多人受傷
  這讓我想起去年暑假在波士尼亞首都薩拉耶佛旅行時隨意走走逛逛,都會看到內戰時期,被炸毀的建築,斷垣殘壁,坑坑疤疤的牆面,深陷的彈孔,像似在訴說~ 戰爭中,無辜百姓的冤屈,深埋難掘;剝落的壁面,彷彿~ 在向來者展示~ 無情戰爭的傷害,是多麼不堪卻又   難以平復。

  一棟棟~  悲涼慘澹,無法修復的屋宇,人去樓空~  徒留傷感予倖存者,悽悽於胸臆中~~

2014年2月24日 星期一

《醬菜滋味》


        最近兩次國內旅遊,在平溪老街一間房屋的外牆,石碇一間賣茶具的老宅展示間,七股鹽山旁,路的兩側,都見到這種肚大口窄的陶甕,陶土粗胚、手工製做,樸拙憨趣,是早年平民生活裡,日常存糧儲物的容器。
        記憶中,幼時家裡的米甕、水缸,形狀與此類似,但容量更大上五、六倍,有時還是藏寶、催熟水果、躲貓貓的好所在;與圖中大小類似的中型陶甕,則是母親醃製食物、製做醬菜的儲存所。媽媽一手拿常年菜,一手撒鹽製做酸菜的畫面,記憶猶新;兄弟姊妹圍在桌上甕邊,等待媽媽拿隻鐵勺開封,往甕裡撈出醬冬瓜、豆腐乳、醃金桔、漬蕎頭……等等醃製物,遞來一塊已入味的醬菜,給嘴饞的我們,一口一口慢慢咀嚼,那又酸又鹹、鹹酸帶甜……的醃漬滋味,就是早年物資匱乏時,鄉下孩童解饞的家常味道了。

        看到陶甕,想起從前,彷彿也聞到甕裡封存已久,令人懷念的醬菜味道,從甕口飄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