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拉耶佛,在2009年12月被Lonely Planet列入2010年最值得去旅行的十大都市之一,2012年3月,戰勝世界上其他100多個都市,被旅行博客Foxnomad評為「最佳旅遊都市」,2011年又獲得2014年歐洲文化之都的提名,是唯一獲得提名的歐盟以外的都市。
經歷了現代戰爭史上時間最長的圍困戰,在波士尼亞內戰期間持續數年遭到塞爾維亞勢力的包圍,造成約20萬人死亡、200萬難民和逃難民眾的塞拉耶佛,雖然在1995年12月簽署了岱頓協定,停戰至今將近18年,但,重建路迢迢,戰爭的創傷仍難弭平。
七月盛夏,我頂著艷陽、沿著米里雅次河岸邊,來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導火線事發的普林西普橋,走過整修中的橋面,到塞拉耶佛事件紀念碑及博物館憑弔後,再沿河右岸走兩趟,但見文藝復興、哥德式、巴洛克、及新藝術風格的歐式建築,夾雜著伊斯蘭教圓頂、土耳其塔形及摩爾式的建築,中世紀的、十九、二十世紀的,古老的、新建的、傾圮的……,各式各樣的建物並列其間。
這條在內戰時斷水斷電期間,塞城居民賴以維生的河川~ 水位雖淺,卻清澈見底,我望著潺潺水流,不禁想問:同住一城的克羅埃西亞族、波士尼亞族和塞爾維亞族人;東正教、天主教和伊斯蘭教的教徒,是否也能如這些不同年代、不同形式的建築般~ 不戰不鬪、和平共存?
附註: "塞拉耶佛事件"又稱"塞拉耶佛的槍聲",故篇名用"《槍聲響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