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4日 星期六

《明窗暗影》

                            

        斯洛伐克東北部的山邊小鎮勒渥查Levoča舊城廣場周邊,保留許多中古世紀文藝復興樣式,精緻又雄偉的建築,但轉個彎,走進巷弄裡,尋常百姓的居所,則多簡樸無華。
        人影稀疏、且無車馬喧囂的巷子裡,多半是一、二層樓的平房,兩側民宅牆上,都鑲嵌著造型簡單、潔淨明亮的大扇方形窗牖,除了和諧雅致的配色外,幾無綴飾,對喜歡簡約風格的我,卻極具魅力。

        在窗外,隔著玻璃望向窗內,輕透的玻璃窗裡,有的隱約透著窗紗的蕾絲紋樣,既浪漫又神秘;有的反映著天光,顯現淡淡的藍天霧靄;有的難辨是何景物……,朦朧中,卻見自己的身影,映照在眼前的窗框裡,心裡揣度著:我在此鎮住了兩天,揮一揮衣袖,悄悄的就要走了,帶不走一片雲彩,也留不住任何足跡,僅能在我鍾意的這堵牆上,留下若有似無的迷濛身影~~


2013年12月12日 星期四

《離離草原》


 

            在波士尼亞南部的Trebinje特雷比涅鎮旅行時,投宿在Trebisnjica River特雷比斯尼亞河東岸的Motel Ačimovič,無論是要到舊城,或到河西岸的鬧區採買用餐,都要經過河岸邊這片草原,那層次豐富的綠色,夾雜著米白、黃褐、藍紫、粉紅……,既纖柔又多彩,我總忍不住要佇足欣賞,腦中也不由自主的想起白居易《賦得古草原送別》裡的詩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時值盛夏,草原已現褐黃枯萎,秋意悄露,日暮時分、晚風吹拂,微涼的氣溫,頗有蕭瑟之意。彷彿上天藉著這片草坪色彩的變化,提醒我~~春去秋來,時序更迭,光陰速,我在波士尼亞的旅程,也已近尾聲~~

2013年12月8日 星期日

《莫斯塔爾》

 
   從古橋上,眺望Neretva聶雷托巴河河谷
自Neretva聶雷托巴河河谷遠望古橋
古橋兩側的奧圖曼式塔樓

        波士尼亞語中Mostar「守橋人」的意思,正如其名,莫斯塔爾鎮即是以古橋為中心,發展而成的城鎮,象徵此鎮的這座橋,199311月在戰爭中遭受破壞,直到2004年,才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協助下,完全依照舊橋樣貌修復。
        建於16世紀奧圖曼帝國時期的老橋,沒有使用任何支柱,卻能橫跨於Neretva聶雷托巴河兩岸,高高聳立達427年之久,只是,炮彈不長眼,不識無價瑰寶,珍貴古蹟也難逃無情戰火摧殘,幸而,戰後歷經十年,得以重建,老橋和附近地區已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日我們才能站在聶雷托巴河河谷,仰望這座波士尼亞境內最重要的奧圖曼式古橋,也是莫斯塔爾鎮的象徵,像似藉著幽雅的大圓拱,和兩側沉穩堅固的石砌塔樓,恆久的讚頌建築師Mimar Hayruddin的精湛設計,並為東岸信奉伊斯蘭教的波士尼亞人,和西岸信奉天主教的克羅埃西亞人,搭起溝通的橋樑

附註:  Stari Mostar(Old Bridge)的建築師Mimar Hayruddin,是奧圖曼帝國最重要的建築師
           米馬希南Mimar Sinan的學生伊斯坦堡的蘇萊曼清真寺,即是Mimar Sinan建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