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9日 星期一

《落花飄零》



  在高雄駁二特區,要走去看戶外裝置藝術之前,一片水泥空地上,零零落落的置放著飄散的黃槿花,鵝黃花瓣包裹著深紅的花心,片片相疊的花瓣,圍成一個銅鐘形的花朵外觀,秋陽不烈、陰影稍弱,似透露一絲花朵盛開後,即將凋敝的淒涼。
        一位打掃的阿桑,手上的畚斗裝滿橙紅、褐黃的落葉,那豐美的色彩,吸引我抓緊時機按下快門,看著她把滿畚斗的枯葉,傾倒在大垃圾袋裡,並把週遭掃得乾乾淨淨,沒了橙紅彩葉的點綴,水泥地面剎時冷清起來。

        陽光漸弱卻    仍有餘溫,轉身回望  遠處那掉落滿地的黃槿,開口朝著我,像似笑著告訴我,花落了會再開,日沉了會再升,妳走了會有別人來…… 是啊!四時有嬗遞、傷秋後迎春,今歲去來年至……。


2014年12月24日 星期三

《懸垂纜繩》



        在馬祖南竿行經馬港海岸邊要走到馬祖文化園區的巨型馬祖雕像之前,有一水泥高台,上面堆置一些像手腕般粗的繩索,想來應是廢棄的船用纜繩,看那材質像是老式棉麻天然質料,灰白裡夾雜著青綠、鏽黃、銅橙的色斑,間隙中沾染著泥污、油漬、塵土,多處已磨損斷裂,棄置於平台邊緣。

        這些看來既柔軟卻又堅韌無比,看似無力卻又充滿張力,既可直亦可彎的纜繩,卻吸引我這過客,看它今日攤放空地上,任憑日曬雨淋,無人聞問,想它~   曩昔    繫在漁船上,牽引著船身,入港避風躲浪,讓    出航的船隻裝載補給,讓      漁夫安然卸下漁獲,讓      船家休養生息,讓    出航捕撈順利達成任務……,雖只是一條不起眼的繩索,卻~    缺它不可,想想    在職場上、在人生中,我們是否也有這般     非你不可的位置? 

2014年12月14日 星期日

《磚屋幻影》



        一趟安平樹屋之行,留下許多難忘影像,在這清冷寒冬中,一杯香醇燙手的焦糖瑪奇朵,伴我觀影憶古厝,思遠遊。
        斑斑點點的牆面,張狂漫延的裂紋,像滿臉風霜的老人皺褶,隱藏著無數歲月的痕跡,卻阻擋不了它的日益傾頹,看了雖不免心驚,卻又有著一份疼惜的顧念……。不知是年歲日增,對古舊的物事,多了幾分眷戀,還是,我半百的軀殼,包藏著老邁的靈魂,看著彷彿凝凍的景物,頗願就此暫停在這磚瓦老宅,呆看光影緩緩偏移……。
                    融融日光秋意暖,徐徐微風熏人醉,

        生了苔長了蘚的殘垣,和攀壁滋長的雀榕鬚根,伴我共這老屋殘壁,偷得浮生半日,     ~

2014年12月5日 星期五

《光影幻象》

安平樹屋

        十月下旬某日近午時分,獨自遊走於安平樹屋灰樸樸的泥地上,這天並非假日,偶爾幾位零星的遊客走過,也是悄然低聲,我靜靜的看著榕樹盤踞在老屋四周的投影,看來既明亮又黝黑,似完整又零碎,像是無狀卻又有形……
                 光燦燦、影幢幢,樹晃牆傾心不安,
                 步慢漫、心寬放,枝葉景物皆虛幻。
        影像層疊交錯中,有的看來模糊朦朧,有的看來清晰擬真,看著看著……暗影中瞥見幾片枯黃的落葉、數顆橙紅的種子、以及落單的綠葉……,雖覺虛幻卻是實景,腦袋遂燦閃著不同明暗層次的各種影像,緩緩離開……。


2014年12月1日 星期一

《樹屋壁彩二》

台南安平樹屋

 安平樹屋的的老牆,以紅磚堆砌、水泥塗敷築成,歷經無數歲月的風吹日曬、雨淋水漬,一點一滴累積而成現今的面貌,既沒用畫筆、也沒沾顏料,卻處處如圖似畫,引人亟欲探究一番。

 每一面牆、每一吋壁,我都細細瀏覽,頹牆上,淺褐中夾雜著墨黑、深綠裡混和著淡黃、暗紅中融合著明灰……,黑白無彩裡摻和著赭紅,讓我不禁聯想起吳冠中的水墨江南,濃綠深藍裡混雜著灰白,也讓我腦海裡浮現趙無極氣勢恢弘的抽象彩墨,有些殘跡有著帕洛克滴流畫的韻味,有幾處圖形頗像天候預測的衛星雲圖,也有那藍綠黃褐混沌不分之處……,光陰荏苒,本極單純的水泥牆,已成複雜多樣之貌,唯~   經年累月堆疊出的滄桑之感,無論是新手、還是資深畫家,都不易臨摹描繪。

2014年11月22日 星期六

《樹屋壁彩一》

台南安平樹屋

        10月下旬和朋友南遊,至台南,我們分頭走訪各自嚮往的目標,遂獨自前往安平樹屋,原以為是一棟房子被樹所包圍,並沒預期有好幾間房屋,有那麼多樹,那麼多面牆壁,那麼多令我留連的景物,當我踏進第一間房,就被滿地糾結虯髯的榕樹根,和爬滿根斑剝多彩的牆面所深深吸引。
         樹屋本是德記洋行的倉庫,日治時期由「大日本鹽業株式會社」使用二次大戰後,台鹽繼承做為倉庫,鹽業衰頹後,建築物被榕樹入侵而成今貌。本是紅磚敷上水泥,淺灰色的牆壁,歷經榕樹百年的共生,葉綠素不斷的堆疊沉積之後,牆面已是斑爛艷美,濃綠裡交夾著淺灰、墨黑中參雜著土黃、灰白裡點綴著鮮綠……,只是,老屋不堪承載,已坍塌毀壞,樹木卻是頑強求生,根鬚攀爬於危牆上,交織出一幅幅抽象美圖,引人流連、誘人佇足,盤桓半天仍    意有未竟……。

2014年11月7日 星期五

《崗哨無人》

        斯洛伐克東部小鎮,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勒渥查Levoca,有『最具古斯洛伐克風格的城市』之稱,城裡還保留有許多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古老的市政廳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教堂仍保存良好,城外中古世紀的城牆仍屹立不墜。
        2012年七月,我來到勒渥查住了兩天,小鎮裡已然走遍,城牆內大小巷弄也逛過一圈,離開那日和同伴拉著行李,沿著古牆走要搭巴士到下一站,才發現  每隔三到五分鐘腳程,就有一個崗哨亭,鑲嵌在   城牆上,中古世紀藉此崗哨管制人員進出,以守護城寨,保疆衛土,但,時移境遷,人車已能自由進出,崗哨已無管制功能,看來已是無人駐守。
        亭的外觀,有厚實半圓的羅馬式,有比例和諧的希臘式,有簡潔純淨的紅瓦亭,一刻鐘的路程,看到不同時期建築形式的演變,從十二、三世紀到二十世紀,從沉穩到巧易,從樸拙到輕靈,從中古到近代,同一座城牆,同樣質樸自然的石材,卻同時展現不同世代的建築式樣,就像直接設置了戶外博物館,向遊客展示此城鎮的建築史跡般,讓人留下深刻難忘的印象。

2014年10月26日 星期日

《綿延田埂》



        八月我和同伴相約走進金山鄉八煙聚落的田裡,沿著田埂,經過剛收割的稻田,種了蓮藕的蓮花田,蓄了水、置放了大石頭的景田,將可採收茭白筍的筍田,和栽植時蔬的菜園,窄小彎曲的田間小徑,黃泥兩側是韌性十足的雜草,訪客來來往往的行走踩踏之餘,依然神采奕奕的挺立於小徑旁。
        循著小徑望去,前面的遊客漸行漸遠,身形也漸漸模糊,影像迷濛中,卻浮現~ 幼時祖父在鄉下,頭戴斗笠、身著破舊汗衫、粗布長褲、捲起褲管,赤著腳、肩荷鋤頭,踽踽獨行於稻田中,巡視田水的影像,自插秧前,翻土、灌溉,放水入田,秧苗插下,一吋吋生長……,到結穗,穀粒慢慢膨脹,至稻穗成熟,轉為橙黃色澤,再至飽滿收割,一年兩季,週而復始,那景象……,深印在我腦海,這些年來已鮮少再走入田中,但,稻香、草味、泥土屑……,仍讓我覺得   無比親切。

2014年10月10日 星期五

《如茵綠草》


       位於雲南香格里拉縣城東南邊中國第一個國家公園A級的普達措國家公園旅遊景區,由國際重要濕地碧塔海自然保護區和三江並流世界自然遺產屬都湖景區兩部分構成,至今仍保持著完整的原始自然生態。海拔約三千五百到四千多公尺的園區水潤草長崗擦埧、弭里塘、屬都牧場幾處山間低地,芳草連天、碧綠纖柔。

       七月盛夏,氣候溫和舒適,寬闊的草場上,散落著低頭吃草的馬兒,不時傳來叮叮咚咚的脖鈴聲我們漫步在木棧道上,望著  幽幽白雲、茸茸草甸,遠處是茂密的叢林,近處是似錦的繁花,草地上蜿蜒的河漫灘,迤邐到視線窮盡處,我閉上眼,腦海裡浮現的是~ 三五孩童,無憂無慮的在草地上追逐嬉戲的畫面,更遠處則隱約傳來牧人的裊裊炊煙,置身其間,即使綠草不解語,仍聞草清香。

2014年9月26日 星期五

《存糧高掛》


     雲南之旅,在束河古鎮、虎跳峽、或香格里拉,都見到過居民在巷弄裡、住家屋簷下、庭院中、甚至屋頂上…,掛著成排成串的玉米、大蒜、辣椒,或香腸、臘肉……,以儲備寒冬糧食短缺之用。
     這一幕幕存糧高掛的畫面,不由讓我想起幼年,住在鄉下祖居老宅時,家裡正中一間、祖父寢室隔壁,就是存放糧食的穀倉,稻穀收割、曬乾後,就會一擔擔挑回家存放在穀倉,每隔一段時日,祖父就會用ㄌ一ㄚㄎㄚˋ拖著一推車的穀子,到碾米廠去,把穀子去糠碾成白米,再拉回家存放在米缸裡,餐餐煮飯量米取用。
     家中穀倉,總是堆滿了稻穀,記憶中,只見過一兩次清空,為的是要徹底打掃,因為存糧放久了,難免引來蟑螂、老鼠…,但,感謝老天,祖父辛勤一輩子,父母也始終勤儉刻苦,我們才得以糧倉滿蓄,未曾短缺看著這些高掛的存糧,不禁在心中默默祝禱:但願大家都能豐衣足食,不虞匱乏…。

2014年9月15日 星期一

《落葉有情》


          七月上旬、盛夏時節,在雲南迪慶自治州香格里拉白水台往〝仙人遺田〞的木棧道旁,往上到景區和向下離開景區的遊客,來來去去,有的輕聲聊著、有的高聲嬉笑,偶有蝴蝶蜜蜂飛掠、蜈蚣螞蟻爬過,也都是來去匆匆,無暇逗留,唯有不時掉落、堆積在木製階梯旁這些落葉,靜靜躺在濕冷的泥地上,守護著這遺世美景。
       當遊客來了又走,夏去秋來之後,它們也將由斑斕而逐漸腐朽,年復一年,這些樹葉由發芽成長、茂盛鮮綠到枯黃而至腐爛,守候著藍天,陪伴著后土,道旁挺拔的樹木,則一次次黃了又綠,綠了再黃……。
      落葉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落葉有情,葬在孕育它性命的生長之地,就地腐化混入污泥,守護著供養它的土地,捍衛著它所來自的蒼翠綠樹,芸芸眾生中的我們,也像這無數落葉中的一片一樣,渺小而短暫,可~   是否曾自問︰我們又為生養我們的土地,奉獻過    多少心力呢?

附註: 『落葉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出自 龔自珍,己亥雜詩: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花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2014年8月31日 星期日

《松蘿長鬚》



    雲南之行,到達迪慶自治州香格里拉縣境內的普達措國家公園,走到公園深幽處,碧塔海附近,見到許多暗褐色枝幹上,掛著蛛網似的淡綠色懸垂狀細根,附生於松樹或其它高大喬木上,全體成線狀的地衣類植物,當地人稱之為『鬍鬚樹』的長松蘿,就像許多串絲線,隨意的掛在枝幹上,如長鬚、隨風飄、輕比絮、似髮絲~~既清新又浪漫,讓我深深著迷。

    高掛枝掗上的『松蘿』,又稱『女蘿』,古代詩歌常以其纏繞交錯,來比喻夫妻或情人間理也理不清的關係,它既遮不了風,也擋不住雨,攔不了蚊蠅,也隔不了陽光,只是在我和景物之間,多了一層薄幕,彷彿隔著紗簾看風景,看到的   山  也朦朧、水  也朦朧,就連藍天   也變迷濛~,走著   走著    好像我的思路    也變迷濛了~~

2014年8月13日 星期三

《泊岸孤舟》


              停泊在瀘沽湖岸邊的孤舟,或斜倚、或橫陳、或直躺……,全都鴉雀無聲,任湖水沖刷、楊花攀附、小魚洄游、垂柳擺盪,它們~ 只一味靜靜待在湖畔。
               偏偏遇到我這好事之輩,路過也要瞅它一眼,拍它一張,跟它比擬一下,同樣形單影隻,它們躺臥於瀘沽湖畔~ 這絕美的水域,優游於雲南西北部川滇交界處,海拔2690米,50.3平方公里的4A級風景區,我則四處遊走,僕僕風塵於勝景惡地間,水鄉漠地不挑剔、腳痠體疲累不厭,是它們幸運,還是我有福氣呢?

                藍天襯底、白雲相伴、綠水承載、游魚迴繞……,著實令人艷羨~~ ,可,我更愛美景勝境張眼看,蟲鳴鳥叫傾耳聽,天寬地闊任我遊,山高水深隨我去……。

2014年8月9日 星期六

《等待擺渡》




        纜繩輕繫、隨波微晃,在瀘沽湖洛水村和三家村的碼頭旁,成排木製小船停泊在岸邊,船夫散坐在船舷上,或閒聊、或發呆、或觀人、或招攬生意……,偶爾幾個遊客,價錢談妥,纜繩一解,下船一推,船槳再使勁一撐,小舟即緩緩駛離岸邊,划行於湖上,漸行~ 漸遠~ 漸淡……。
        我在岸上找塊大石坐下,看著船隻靜靜等待著船夫,船夫等待著遊客,看似那般的怡然、無爭……,但,想到等待擺渡的船夫,靠它來養家活口,遠道而來的遊客,賴它來成就一段值得回味的旅程,我~ 也借它攝得幾禎還算有點韻味的照片,看來~無爭無求的小船,也身不由己啊!!

        看似船夫划著小舟擺渡遊客,但,也或許是遊客的來訪,擺渡了船夫,看著倒映在湖裡的天光雲影,心裡卻想著:船夫或可擺渡我到對岸,可……誰來擺渡   我生命的旅程呢?
   

2014年8月1日 星期五

《五彩經幡》

                            
                            

    在四川、雲南、青康藏高原,藏族人居住的地區,在信仰藏傳佛教的地域,常會看到五色布幔,上書佛教經文或鳥獸圖案,掛在寺廟屋頂上,住家屋簷下,或山上樹幹,竹籬笆、欄杆上,隨風翻飛,時時舞動。
    初見只覺經幡鮮艷的色彩,在藍天、綠樹的襯托下,既醒目又迷人,細看才發現,藍白紅綠黃五色的排列,是極有規律、且不容錯位的,藍代表藍天,也是力量和金剛菩薩的象徵,白代表白雲,也是純潔的象徵,紅代表火焰,也是太陽、慈悲和觀音菩薩的象徵,綠代表綠水,也是叢林、智慧和文殊菩薩的象徵,黃代表黃土和大地,也是皇族高貴氣質的表徵,自然界天平地安,風調雨順,人間即可詳和太平,安康幸福,無論是在風勢凜冽的山巔,還是在清風習習的水湄,只要風吹過一次,即代表唸一次經文,也把你的願望向神明傳達一遍,不斷飄飛的經幡,即表示不停的將你的願望傳達給天上的神。

    在巴拉格宗景區的巴拉村、在霧濃頂上,站在成排經幡下,傾聽旗幟啪啦啪啦的響,就如山風吹拂為我不停祝禱,藍天靜默在高遠處替我見證,白雲飄過偶爾來相伴,我~ 卻杵在那裡,思索~  要向上天許甚麼願望?

2014年7月22日 星期二

《柳絮輕飄》

    

  晨光初透時,我走出湖思茶屋,依順時針方向,沿著瀘沽湖湖岸走了一段,逐漸明亮的天光,穿過薄薄柳葉,照得葉脈都明晰起來,深濃的綠葉,調和了明燦的光芒,變得鮮翠透亮,一片片細長葉片,都似沉浸在光暈中,讓人不由得感到輕盈愉悅…。 
  暮色昏矇之際,我再沿湖漫走一段,低垂的柳葉,始終沒抬起頭來,天色漸沉,光的穿透力已不若晨曦,卻也足以讓我窺見,葉片交錯,在粼粼波光反襯下,墨綠色顯現的疊色效果,是如此的濃郁、深沉……。

  此番近距離觀賞,發現它也像人類髮絲一般,有直葉與捲葉之分,直葉柔雅秀美,捲葉妖嬈曼妙,若教柳樹亦有知覺,不知~ 它們是喜歡平順直滑,還是彎曲蜷捲呢? 

2014年7月21日 星期一

《水性楊花》



   抵達瀘沽湖次日,我們僱船從三家村划向里務比島,在遊湖費用外,每人再多付二十圓人民幣,請船伕載我們回洛水村落腳處,但見岸邊水面上散落許多小白點,在陽光照射下,閃閃發光,像散落碧綠湖面上的雪花般,潔淨又夢幻。
  摩梭族的船伕輕搖船槳,彷彿也不願驚擾這些沉靜的小白花般,搖著~盪著~不知不覺船已靠岸,水淺處、浮萍畔、褐藻間,擱淺著許多纖細的花朵,我隨手拾起一朵,仔細端詳,見其莖圓而細長,欖綠的色澤,在水中跟藻類融成一氣,頂端花軸裡有數個花苞,花瓣色白半透明、瓣面波紋起伏如裙襬,花蕊橙黃清新,此即瀘沽湖著名的『水性楊花』。
  我們幼時習得此句,總以負面評之,無論何人若與此詞牽扯,即被視為用情不專,輕薄淫蕩之徒
  據聞此花僅長於潔淨水域,一日內三開三謝,飄浮於水面上,隨風翻飛,顯見其身姿輕盈,莖部沉潛於水中,因波逐流,隨性而不拘泥;當晚在古城用餐,點了一盤“清炒水性楊花”,鮮嫩滑順、頗為爽脆;此行之後,我即愛上平易隨和、潔白淨雅的水性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