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6日 星期六

《滿載祈願》


    

        秋末賞楓至日本,京都許多神社掛滿木製、紙製的「繪馬褂」讓我印象深刻,特別是春日神社和地主神社,那佔滿數個牆面的繪馬,聲勢頗為驚人,一塊又一塊、一層又一層,用日文、中文、英文、韓文、或阿拉伯文……寫就的願望,有墨痕猶濕的、有清晰端正的、有字跡模糊的、有褪色難辨的……,疊得像要滿出來一般,有的寫著希望闔家平安、有的希望身體健康、有的希望結成美眷、有的希望學業有成、有的希望事業順利……,還有希望中威利彩、能去環遊世界的……各式各樣不同的祈願,掛在牆面上,那氣勢~ 還真是嚇人。

         看著那一張張寫滿祈求的繪馬,我心中卻想著:神明是怎麼安排願望實現的序位的呢?是按許願的先後順序?按願望的多寡、大小?按願望實現的難易程度?按祈求者態度的虔誠與否?還是按願望達成的目標日程?本想入境隨俗,依樣畫個葫蘆的念頭,卻在看到那些滿得像要被擠出來的眾多繪馬時,即刻打消,還是回家排排順序,看看怎麼靠自己一步步努力去實現,比較實際吧!!

2015年12月21日 星期一

《凡塵滌淨》


        在進入京都各個神社或寺廟的拜殿前或拜殿旁,都會設置一個稱為「手水舍」的洗手池,參拜前,必須先洗淨雙手和漱口,代表淨身,以示對神明的尊敬,有些公園裡、湖泊邊,也會看到這樣的淨手水池,都忍不住好奇地趨前觀看,無論這池子寬窄深淺,即便是在戶外風吹雨淋,池底鋪滿落葉,依然是澄澈見底、無塵無垢
        我看著從竹管、龍口、岩縫中流下的涓涓清水,不歇的滴落水池中,在水面漾起一圈圈漣漪,殘瓣落葉飄浮水面上,隨波緩緩飄移,偶有遊客到來,寂靜無聲拿起勺子舀水淨身,再悄悄離去,無論是在東大寺、春日神社或在高台寺、錦天滿宮,那一隻隻潔淨無比的長柄勺、清澈的水池、虔敬沉穩的信眾,都讓我感覺好似身心經過一番洗滌般~凡塵俗事盡拋,無染無污、純淨清明。

2015年12月13日 星期日

《柿柿圓潤》

                            

                         這日在京都嵐山嵯峨野地區,走過常寂光寺和小倉山二尊院,在往清涼寺及小楠宮菩提寺寶筐院的路上落柿舍旁小路上,幾顆柿樹聳立著,樹下一群手持相機、抬頭努力對柿子勤按快門的旅客,正專心地尋找標的物。
                 藍天清朗、白雲高邈,我快步向前加入攝獵的行伍,高舉雙手、仰頭伸頸,對著鏡頭瞇眼搜尋,全神聚焦在這些橙紅晶亮、圓潤光鮮的果子上,剎那間,剛剛參拜過的神社不見了,滿牆祈願的木牌不見了,摩肩擦踵的遊客~ 也好像消失不見了,我眼裡只見高掛枯枝上,那一顆顆渾圓飽滿、成熟誘人的柿子,像似皮裡多汁甜美的果肉,也在向我招手微笑。

                 晚餐後、回民宿的路上,看到水果攤,當即選購兩顆又圓又大的甜柿,回到傳統榻榻米的日式民宿裡,嘴裡咀嚼著甜美爽脆的柿果,望著鮮艷橙紅的色澤,午後那很藍的天、很白的雲,彷彿又重現眼前……。

2015年12月6日 星期日

《深秋楓紅》




   眼看著十二月即將到來,秋已深、葉將落,遂在十一月底買了機票,赴日追楓賞景去,自京都到嵐山,下了車先走到河畔,桂川勢緩波平,但寒風凜冽,不消半刻,已手冰腳凍、頭冷鼻紅,重新把圍巾包裹嚴密,快步走過嵐山渡月橋,到對岸逐楓觀葉去。

  河畔數艘木船隨風晃動,河裡穿著日式和服的船伕,奮力划槳撐舟,一艘艘小木船,在河裡往來穿梭,岸邊的楓樹,豔紅鮮黃的色彩,在藍天的烘襯之下,更顯斑爛悅目,我瞇著眼、向著光,想仔細欣賞楓葉姿態,怎奈寒風颯颯,紅葉左搖右晃,就是不肯歇息一會兒,我努力撐持相機,試圖對準焦距,火紅楓葉搖頭晃腦,像似在向我宣告,要抓得住影像,可得有點耐心啊~

2015年11月24日 星期二

《穩石生苔》


        從外雙溪過山苗圃,經石頭厝取碧溪步道,要走打印台到大崙尾山,還是要走舊靶場翠山步道,往至善路方向,我其實並不在意,一路山幽林綠、霧靄輕飄,老友相伴、閒談敘誼,頗為輕鬆自得,長壽坡旁小憩稍息,前方巨石苔蘚滿覆,纖柔撫觸如絨似毯,銘黃欖綠甚為悅目,藤蔓攀爬綠葉點綴,灰樸頑石滿盈生機,不知巨石停駐此處多少寒暑?也不知青苔何年何月攀附岩上?

                                       你的堅強穩定,是我不悔的倚靠            
                                       我的纖柔多彩,是你無雙的妝點   

                堅石不滾不動,卻鮮活青翠、嫵媚多姿,綠蘚依石附岩,由盛綠到褐黃,色調微轉,卻全然改變樸石外貌,我不禁要想  是青苔貪圖磐石的堅固,還是頑石看上苔蘚的柔嫩?大石文風不動,綠蘚緘默不語,我的疑問~                也無人予以回應。

2015年11月22日 星期日

《彩壁生輝》


              碧溪步道瞭望亭下,長方木塊堆疊並聯,怪的是~ 這並非我初次與你相逢,但我卻像未曾謀面般,左瞧右看、近觀遠,雖不知是檜木還是肖楠,那原木散發的香氛,卻吸引著我手撫鼻嗅、觀紋賞色,截圖取鏡,那鮮紅、墨綠、淡藍、褐黃的色彩,交雜著暗沉的雨漬與慘白的掉漆,雖是無人聞問的汰除木塊再利用,卻是我眼中的攝獵標的,無論是蟲蛀的凹洞、朽木的裂痕、還是強加的釘孔……都吸引著我的注目,對自己上次的匆匆行色,與之擦身而過,未予關注,頗感意外;看著彩牆邊幾株頑強的小草,奮身挺立、伸枝展葉,心中不免要想:出色之人,就算站在牆沿角落,靜靜散發光彩,依然難掩耀眼輝光,氣味相投者,就算失之交臂,再相遇仍能惺惺相惜,彼此欣賞。

2015年7月4日 星期六

《晶瑩朝露》



    在春末微雨的舒緩週末,住進宜蘭員山鄉的德隆行館,鬆軟大床酣睡一夜之後,次日晨起,繞園踅一圈,天色昏朦,細雨斜飄,綠草蒼蒼,池水清清,田田荷葉上,圓潤的露珠,閃爍著燦亮的光芒,清透潔淨,不含絲毫雜質,看似潔白無瑕,卻又蘊藏無限。

    滾滾凝珠,映照著寬闊穹蒼,小水滴霎時寬若天際,映照著一方荷塘,也足以忘卻塵囂、優遊於天地一隅,映照著我的容顏,便也似~      有著我歡欣上揚的微笑曲線……,小小朝露,晶瑩剔透、雪白清亮,看來不起眼,卻滴滴映襯不同景象潛藏無盡想像空間。

2015年6月21日 星期日

《北竿之窗》

                                  


                去年初秋北竿之行,抵達民宿安頓好放下背包後,就遊走於村里巷弄間,9月初學校已開學,本就稀少的人煙,更顯冷清,獨行的我遂與影兒為伴,你陪我、我伴你,形影不離,在寂靜無人的晴天午後~
                北竿民居多石造,質樸堅固的石磚,沉穩素雅的灰瓦,搭配親和溫潤的原木窗戶,以及攀爬在石壁上濃綠的藤蔓植物,讓冷硬的石牆溫馨靈動起來,木質窗板鑲嵌在厚重的石壁上,引進了光線、流通了空氣,也讓建物甦醒了過來。

                 我在曲徑巷裡,看著窗裡漆黑的室內,窗台上放著工具的,可能屋裡住著一對老夫妻,互相扶持走過大半人生,窗台上擺盆仙人掌的,或許屋內住著一位愛鄉愛土的少年郎,窗邊藤蔓圍繞的房裡,也許住著一位深居簡出的妙齡女子,殷殷期盼著遠方情人的書信……樸實的木窗無懼的向外敞開,迎向陽光、引進空氣,也招來觀賞的目光。

2015年5月31日 星期日

《變調故里》




        好多年沒有回到我幼年生長的鄉間,清明節後跟著媽媽走到老家屋後,小時候伴著母親洗衣的小溝渠已雜草叢生,洗衣機普及後,鄉下也沒人到溪邊圳溝浣衣滌菜了,媽媽捲起褲管彎身洗衣,小孩在旁捉蝦撈魚的景象已不復見。
        離鄉背井的後代子孫,遷出後大多沒再返鄉,無處搬遷的老一輩,也日漸凋零,看屋倒牆傾、人去樓空,總是令人感慨萬千,繞到屋後,竹林似更幽深,落葉堆疊得更厚更密了,磚紅瓦屋隱身樹叢中,也帶著幾分落寞,樹影映照~ 更有時光滯留在上個世紀般的錯
        屋後佔地大片的紙廠,已然停工數載,那曾是許多鄉親賴以維生的工廠,空留機械廠房,牆邊的水閥開關已鏽蝕毀損,堆疊的落葉和銅橙的鏽斑,更訴說著     無人聞問的境況。

        紫色牽牛不解人世滄桑,依然奮力爬牆、盡情綻放,更不知數十年前,將它栽種於此的小女孩,已膚皺髮白~ 垂垂老矣!!

2015年5月20日 星期三

《鄉村景物》



              走進萬寧市村頭村尾村,彷彿回到五十年前,我幼年生長的鄉村場景,泛黃的畫面、半腐的木門木窗,粗糙的大肚陶缸,倚牆堆放的竹捆、吊掛牆上的雞毛撢子,以及快要解體的木板缸蓋,在磚紅色的牆壁前,好似~ 褪色的老照片、蒙塵的舊居所 ……。
               那     上了拴緊閉著的木門,似乎  隨時會 咿~      ~      開啟,走出年邁老農……,掛在水龍頭上的塑膠手套,也似         隨時候著主人~拎起戴上         幹活去……,窗櫺上雖有木柵欄著,卻透過木框看得見屋裡,也是悄無聲息~ ,走出中庭,屋外用石磚水泥柱,搭了個簡陋圍欄,以蓄養雞鴨,不知是飽食後~      休息中,還是        反正有人養~       不須覓食,就全都靜靜躺著,好似這樣才是這寧謐村莊中稱職的一員般~~

                 村中大叔見有外人,既好奇又羞赧,湊過來隨意聊幾句,也是感嘆年輕人客居他鄉為生活奔忙,村中人口老化凋零……,老人的語調,就像這些過時的景物,舒緩~      淡盪~     卻意蘊綿長。

2015年5月9日 星期六

《曬製福菜》

                  

    臘月中旬,來到儋州中和古鎮,街上已湧現花花綠綠的年貨商品,和鬧哄哄的採買人潮,貨色雖多卻留不住我匆匆的腳步,反而是僻靜巷弄裡,人煙稀少有如時光停滯的倒帶影像場景,卻牽引著我緩步探索。
    轉個彎走入巷弄住宅區裡,就看到老式磚瓦屋旁,數個長竹竿搭起的簡易晾曬架上,掛滿一串串未乾的酸菜,長長短短懸空吊掛著,空氣中飄著淡淡的新鮮酸菜味,牽引我想起,幼時在鄉下祖宅廚房,興味盎然的看著媽媽,在刷洗乾淨的地上,將新鮮芥菜,一顆顆整齊攤開擺平,灑上厚厚的一層粗鹽,用腳規律的踩踏來軟化表皮組織,使之熟成入味,鹽漬一天,用石頭重壓15-20天,再拿到屋外晾曬,風乾至六七分,再用細長鐵線,把已成福菜的酸菜,塞進酒瓶並壓嚴實,緊緊密封,2-3年都不會壞。
  偶有客來,勾出福菜,加上豬肉絲熬湯,美味的酸菜肉絲湯就出爐了~ 那鹹中帶酸、又有淡淡肉香的微甘滋味呀~ 總是摻揉著媽媽無盡的疼愛和不悔的付出,年年藉著醃製福菜,源源不絕傳遞過來。

2015年4月9日 星期四

《綠滿窗外》


        馬祖有許多廢棄老宅,屋倒牆傾、人去樓空,有些仍殘存些許傢具雜物,有些已是雜草叢生,既落寞又悲涼,在穿堂走巷路過這些荒置已久的空屋時,想~       是遠走的主人來不及整理,或是無多餘心力顧及……;也有些       就是……撒手扔下,任其       隨時光         慢慢毀損…。
                 幽暗的室內,荒涼中透露著幾許無奈,風華盡失的擺設,像是對主人的棄置,表達無言的控訴,但~ 陰鬱的屋內,卻鑲嵌著盈滿綠意的窗牖,透光望去生機盎然的綠葉,看來鮮活明麗,似在闡述屋主出走時『窗外有藍天,天寬地也闊』的想望。

                繁華褪盡的老屋,仍殘存幾許風韻,但也留不住過客匆匆的腳步,我也要逐藍天、追綠地邁步而去了!

2015年4月7日 星期二

《花落水流》



        微風細雨的深冬,老友溫情邀約,濕冷不懼,往山裡尋幽,輕聲漫步山林間,敘舊嗑牙好閒適。
緋櫻輕搖綻新綠,溪水潺潺無歇意,
  山嵐薄霧身週繞,清幽深林遠塵囂
               在往宜蘭縣大同鄉松羅步道的支線上,山徑無人,但,有松羅溪相伴,溪水清澈見底,泰雅部落用心復育的苦花(台灣鯝魚) 優游其間,溪谷巨石嶙峋,水勢湍急奔流而下,石上落葉繽紛,將河床點綴得斑斕絢麗,美景當前仍不免感懷

花落水流秋也去情移境遷時已逝

 山泉不枯石不爛,綿綿情意卻難喚。


2015年3月31日 星期二

《堆疊之美》


    在海南島萬寧市旅行時,特意去万城老街找尋老舊建築,欲尋覓一絲古意,走著走著,就在一戶舊屋前廊下,看見堆疊成排的瓦片,整齊中又有點參差,完好裡偶見缺損,單色中又有明暗變化;再走一段路,又見一屋簷下,堆放著一疊圓木棍,有粗有細、有半乾的有猶濕的、有完整的有裂開的,圓剖面裡夾帶著長方形切面,平整的橫斷面間雜著不規則的折斷面,在單純中有著少許變化的趣味。
    後來到儋州的中和古鎮,看到好些住家前、或屋旁空地上,都堆放著大把大把的長竹竿,不知有何用途?問了一位老太太,她說那是為了種菜給瓜果攀爬~ 搭棚架用的,我想起在去古鎮的路上,田裡有許多高高低低的圍籬,一列列整齊的展開,那畫面…還滿好看的呢!!

    瓦片、木段、竹枝這些原始的質材,卻堆疊出單純的美麗,其實,我們的生活形式也是,複雜花俏反易導致紊亂,簡單淳樸更為明心見性,單純還是好些。

2015年3月17日 星期二

《鰲山祝禱》


       過年前到達中國最南省份–海南島南端三亞市西方40公里處,南山西南隅的大小洞天旅遊景區,搭了園區的電動車,再走一小段坡路,上到半山腰,看到平臺上一隻龍頭、龜身、鳳爪組合的奇特石刻雕像,後面山壁上偌大的『南山神鰲』四字,告訴我已來到號稱瓊崖八百年第一山水名勝的鰲山了,這神鰲就是魁星,古代魁星是讀書人的保護神,狀元在金榜題名時,必會立於鰲壁前奉旨迎榜,因此,後來人們遂將考中狀元者稱為『獨占鰲頭』,『鰲頭』就是這裡的鰲山。
       石刻雕像前有個大香爐,爐中清香寥寥數柱,香頭長長一截已燒成灰燼,卻不見煙霧,想必是中國近年深受霾害之苦,已針對製香的材質改進,上來的遊客,也都沒有拈香燒金紙,多半看看就走了。
       香爐裡豎著土黃、赭紅參差不齊的線香,上頭分別印著『吉星高照,八方進財』、『萬事如意,心想事成』、『闔家平安,金榜題名』、『有求必應,財源廣進』的祝禱文,左側山壁前,豎著幾塊祈福掛板,寫著『健康長壽』、『平安富貴』等等的吉祥文字,下方掛滿鮮紅的祈福絲帶,絲帶上頭是『獨占鰲頭』的木質標誌,右側寫著『高才高升高中高就』、左側則是『得福得祿得壽得安』的字樣,紅絲帶上是信眾手寫的祈願文及署名,看著整片艷紅的絲帶隨風飄動、輕輕飛舞,看著…看著…,一時出神,竟忘了要祈求些甚麼……。

2015年3月8日 星期日

《鎖門門鎖》


           二月上旬20度左右的舒適溫度,在海南島東南部的萬寧市万城老街,尋找已荒廢的万安書院,許多在地人都不知確切位置,問來問去,走了許多冤枉路,但也因為繞路,得以見到藏身在巷弄裡的多棟古舊民居,像上圖這棟磚石建造的淳樸民宅,斑痕點點的原木大門上,褪成灰白色的門聯,已不見字跡……,門上一斜一橫掛著兩根木棍,權充門鎖……,像是告訴來者︰此乃私人產業,勿擅闖!也像挑明了說:裡面沒啥東西,偷兒別費心進來了!這象徵性的鎖門木棍,反而引得我注意起老街上的各式門鎖。
                像圖中這戶老屋,壁面剝落泛灰、苔綠滿布、門鎖鏽蝕,看來似是無人進出久矣~ ,也不知這鎖有多久無人開啟了?或是……它就這麼一直鎖著?
                圖下這戶,木門上殘存一點朱漆,木質天然的紋理間雜著釘過的小黑孔,鎖桿上鐵鏽已蒙塵,倒是鎖頭仍帶點金屬的光澤,猜測應是後來重配的,新鎖配舊把的組合,看來倒也       速配,只是         門裡靜覷無聲,門外的鎖~         亦是文風不動……     就像~     老街上的生活步調般~      緩慢、不變……。

2015年2月27日 星期五

《波光漾彩》



              海南島最南端的三亞市,港門碼頭河裡,泊著一艘艘相連的老舊漁船,許多漁民全家大小及所有家當都在船上,我在岸邊,默默看著這些水上人家,擺渡於河岸漁船之間,來來往往的載人運貨、接友送物……。
               看著看著……,心中正想︰一款人一款命,船上生活多苦命……,一回頭,卻見堤岸邊藍色水管倒映在水波中的影像,隨著水波震顫、晃動,幻化出無數詭奇樣貌……。
                是日,沒啥風、但,船民划動浮板繁忙的水上活動,不斷影響著水波,每一流轉、每一搖曳、每一擺盪,都盪出不同的波光彩影……,停泊在河中這數百船家,船~~    還是那幾艘,在水上討生活的人~~    也依然是那些人,但,就在我漫步在岸邊這一時半刻間,遠處艷紅濃綠的老船、近處拉繩擺渡的居民、河面閃爍變動的波紋,以及岸上游走的過客,乃至天上飄浮的雲彩……,已不知有多少影像掠過我的腦海,或許有些畫面一閃即逝,可是,也有些影像,已深深烙印在我腦海裡,我的心情也已~     百轉千折……,像那不斷變動的波光,漾動著無數的紋彩……

                 我不禁自問:   我~             還是原來的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