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6日 星期六

《南禪水路》



        在所有日本禪寺中位列最高等級,被列為京都五山及鐮倉五山之上,也是五山文學中心南禪寺,位於哲學之道南端,是京都一所佛教寺院,臨濟宗南禪寺派的總本山,歷代住持多由當時最傑出、在日本文化史上享有重要地位的禪僧擔任。除了地位崇高,這裡還擁有許多極具歷史價值的伽藍(註一),也有豪華的日式隔扇畫,跟優美的方丈庭園(註二)等,日本禪寺的精華幾乎全部在此可見。
       建於明治時代寺內重要古蹟水路閣是用紅磚砌成的歐式水道橋當時是用來輸送琵琶湖的水到京都用的建造時是參考古羅馬時代的拱型水道橋造型建的,這不禁讓我想起西班牙塞哥維亞,那高聳壯闊、氣勢宏偉,令人震懾的古羅馬水道橋 

       拱門上面水路兩側的步道,已成秋天賞楓、春天觀櫻,漫步極受歡迎的路線。去年深秋,正是楓紅時節,我在此地站在圓拱下,聽不見水聲,看不見渠道,仰頭張望~ 卻見重重拱門裡,暗紅磚牆間雜著淺灰深褐鏽紅,歲月雕鑿的斑斑刻痕,跟周遭十天半月前,才由盛綠轉為橙紅的楓葉,相映成趣,但,明黃鮮橙艷紅的斑爛色彩,卻不如古橋的頹舊滄桑,那般地吸引我的目光……。

註一:伽藍--日本禪寺對殿宇的稱呼。
註二:方丈庭園--這裡的方丈是指住持和尚的住處。

2016年11月9日 星期三

《深山鐵道》


              在連日陰雨的深秋午後,我們拄杖撐傘涉泥濘,只為一睹太平山見晴步道裡,這幾段荒廢多年的運材鐵道…
        ~ 不停歇,霧~ 濃蔽景,
          枕木生苔,鐵道荒廢,                 
          望著滿佈苔蘚的軌道,
             ~ 隱約聽到
    轟隆轟隆的火車聲
            自迷濛的遠方             
         緩緩…  向眼前推進,
      穿著淺藍上衣深黑褶裙的我,
        站在月台一隅,引頸企盼,
          望著彼端亮晃的車燈,
 漸行漸近            
         車廂裡煙臭汗臭夾雜,
    卻不得不        使勁  擠上去,
            擠著…  擠著
     高中歲月  給擠走了
             不知何時起,
            萬華火車站裡,
        慢慢駛來的黝黑火車影像,
     已被     莫內那
        霧氣蒸騰~    煙塵瀰漫的~
 「聖雷札火車站」裡   暈黃、鈷紫的
        美麗色彩所取代…


2016年10月9日 星期日

《橋上綠石》


草繩精心綑綁的
                                              這顆石頭
                      靜置在兼六園一條無人行走的窄橋上
                                    滿覆苔綠、雨痕猶濕
                                                                                  在灰白石橋上
                                                                                     素雅又質樸
                                                      我悄悄走過、又不禁頻頻回首
                                                                              總覺……視線遠處
                                                                     有位灰衣袈裟老禪師
                                                                                                      慢慢……
                                            慢慢的……
                                                                     向橋這邊  緩步走來…


《凹陷的心》



   我在兼六園後院  
        遇見這顆深深凹陷的心         
皮開肉綻刻痕斑斑
傷及內層
 短時恐難癒合
觸目紅紋
        似在淚訴    難言的冤屈
   不知   是誰 

      傷它那麼深?

2016年5月9日 星期一

《連綿鳥居》



                       京都地區香火最盛的伏見稻荷神社主要是祀奉以宇迦之御魂大神為首的諸位稻荷神,自古以來就是掌管農業與商業的神明,每年都有大量的信徒前來祭拜並祈求農作豐收或生意興隆,自江戶時代起,有些前來許願的人們會捐款在神社內豎立鳥居,以表達對神明的敬意,使得神社內累積了為數眾多的鳥居,而以「千本鳥居」之名聞名於日本境內及海外。
       去年秋末京都之行,走訪至此,見最前面的鳥居,橫樑中央掛著『稻荷大神』的牌匾,裡面的許多鳥居,左右兩側柱子上書寫著捐獻者的企業、商社或人名以及捐獻的年代,走進裡面,放眼望去是看不見盡頭的無數鳥居,耀眼的朱紅搭配著漆黑的柱礎,既莊嚴又肅穆,川流不息的人潮,更添時序輪轉之感,蜿蜒綿長的甬道,彷彿從人間要過渡到神界,道阻且長,欲抵彼岸並非易事。
                                      
                     紅塵滾滾路漫漫,
                             歲月迢迢心切切,
                                     真情人間意綿綿,
                                             虛幻天上雲渺渺。                   
      
神界難測還是趁天未昏黑,趕快回到我在京都的民宿吧!

             註:傳說,「鳥居」是連接神明居住的神域與人類居住的俗世的通道

2016年4月23日 星期六

《八煙迷霧》

                                     
                                       
                                       
              
        春分前幾日,和老友同往八煙一遊濃霧壟罩細雨紛飛,遊人雅興不減,撐傘淋雨也要田中踅一回。

                    陰鬱天、昏濛地,茫茫霧靄遮山壁,  
                    八煙行、水中央,禿石枯枝無聲伴,                  
                    微風襲、水波顫,漪漪波映無光,
                    煙裊裊、人戚戚,不散不離也淒迷。 

                舉目四望,來路已不清,去向也模糊,遠處荷鋤老農的身影,越顯孤寂……。

2016年3月30日 星期三

《朱門綠蔭》



       花蓮市中正橋旁美崙溪畔,有一排風雅的日式木造建築,

本是日據時代的花蓮港廳軍官宿舍,其中有一棟獨立面積較大

的建築,是當時日本陸軍在花蓮的指揮官中村大佐的官邸,光

復後,變成國民政府兵工學校少將司令單志誠的官舍,因此大

家就稱它為將軍府,民國7080年代,已全數搬遷,無人居

住,當地社區透過地方文史工作者,向文化局爭取,於民國94

年將其列為縣定古蹟。
    
        年前,初冬微涼時節,和老友同往,綿綿細雨不停歇,但

見一長排木造老屋,暗褐的木牆,頗為莊重肅穆,淺藍透白的

窗框,讓房子看來稍添靈動,窗前植株將老宅點綴得雅致又鮮

活。
           
             將軍已成歷史,綠樹仍可遮蔭,
               
                     宅邸幾番易主,紅門不改顏色,
                   
                             多少將令定奪,徒留史料數冊,
                       
                                     花朵隨序綻放,冷雨無聲驅客。

        遂悄然別了此處懷舊建物,慢慢幽幽走出巷弄,回到喧囂

花蓮市區。


2016年3月15日 星期二

《菜園角落》




                家門後,磚牆前,大約50坪左右的園子,本是貧瘠紅土,不利栽種果菜,但勤勞節儉的母親,不願任其荒蕪,遂一鋤鋤鬆土,整地、壟成一畦畦的菜圃,三、四十年來,青椒、茄子、黃瓜、碗豆……,已難數算種過多少蔬果,媽媽每日花在施肥、澆水,拔草、除蟲的時間,更是難以計數,我只有偶爾去摘把九層塔、挽幾顆辣椒。
                 前些時後,媽媽在園子裡拔草,我也湊和著動動手,媽媽邊做邊跟我說:這雷公根顧肝、治支氣管炎,那酢漿草消腫止渴,是野外解熱良藥……,我則被一旁粉嫩的紫背草所吸引,那細緻的頭狀花成熟後,種子隨之飛揚散佈;牆邊的大花咸豐草(鬼針草),橙黃的花心雪白的花瓣,在磚紅牆面和紫窗綠葉的陪襯下,顯得清雅出色,牆腳的黃鵪菜,鮮明的小黃花,粉白的花冠,在滄桑灰綠的水泥牆邊,也顯輕柔嬌美。
                這些都是繁殖力及適應力超強的草本植物,在台灣的山林、田野處處可見,也是多數人都認得的野花,平凡得難以引人注意,但,仔細看看~ 它們雖樸實卻淡雅,既纖巧又柔美,媽媽晨昏消磨在菜園的時光,有它們的陪伴,孤單的身影,有了妝點,也添了幾分顏色。


2016年3月7日 星期一

《童年舊居》


        過年和家人回老家公廳燒香祭祖後,隨意逛到幼時居住的屋後走走看看,那是一棟兩層樓的磚瓦房,從出生到國小畢業,我純真歡樂的童年時光,都是在那裏度過的,那裏也是我鄉愁寄託的所在。
        記得小學時,村裡一票小孩,天未亮就在曬穀場集結、戲耍,然後結伴一路摘花、抓蟲玩到學校,到了學校,天~         才濛濛亮,往往尚未六點鐘,老師才起床刷牙,現在想想~             以前還真磨人,媽媽每天摸黑起床,燒飯煮菜做便當,卻不曾怪責我們。

               後來,我們搬到永安街上,我也北上念書,之後,房子賣出,屋主住了幾年,因產業外移,鄉下謀生困難,房子空下來多年,無人再接手,就任其傾圮荒廢,屋頂已塌,大門被堵,窗戶早不知去向,徒留窗框~~       卻見我幼時栽種的牽牛花,從遠處水田一路漫延,越過田埂竹籬,爬過禾埕水溝,負隅頑抗,奮力攀上頹牆,據守一方,四十年後,我再回來,村裡長輩已凋零,同輩也散居各地,小輩多已相見不相識,就連……晒穀場都變了樣,報廢的農業機具,毀壞的摩托車體,凌亂散置四處……,唯有那           頑強的牽牛花~         像是我的舊相識,恆久的守候著             我童年的記憶……。

附註: 禾埕--客家話的曬穀場兼庭院